仲春三月说相亲
2021-03-29 17:16:34          编辑:周媛 | 作者:万年春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22892

每到仲春,单位工会举办相亲活动几乎成了惯例。相亲,实在是个很古老的话题,可上溯到西周时代。

《周礼·媒氏》有载云:媒氏,掌万民之判。凡男女,自成名以上,皆书年月日名焉。令男三十而娶,女二十而嫁。凡娶判妻入子者,皆书之。中春之月,令会男女。于是时也,奔者不禁。若无故而不用令者,罚之。

这应是我国历史上关于相亲活动最正式、最早的官方记载。从“中春之月,令会男女”“若无故而不用令者,罚之”,可以看出,这是政府组织的官方活动,而且是强制参加,无故不参加的,官方会给予处罚。

《诗经》里不乏描述这种相亲活动的诗歌。比如《郑风·溱洧》里“维士与女,伊其相谑,赠之以勺药”。有学者曾指出“这种恋爱绝不像是一两个人的私下密语,而是在一个男女聚会的节日中进行的”。

随着朝代的更迭,世情的变迁,我国古代的相亲,也呈现出多种形式。虽然官方并无对相亲有明确的记载,但读读古人的诗词、笔记,还有唐宋话本、明清小说,也能略窥一豹。

古代的元夕、上巳节、七夕都是约定俗成的相亲好日子,此外,还有赏花、踏青、游园等活动也是男女相亲、幽会的好时机。

特别是古代的“元夕”也就是我们今天的“元宵节”,在古代可是光明正大的相亲会。古代的年轻女孩平时一般是不允许自由外出活动的,但元宵节的晚上却是个例外。她们可以结伴出游赏花灯。比如欧阳修《生查子·元夕》“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”;辛弃疾《青玉案·元夕》“众里寻她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”一见钟情、失而复得的惊喜,都是发生在元夕夜。上巳节,也就是农历的三月三,相亲盛会在唐朝最风雅。杜甫曾有诗云“三月三日天气新,长安水边多丽人”。上巳节,男女分列于河渠两岸,玩曲水流觞。如男女互相有意,就可提前离场,漫步灞上,折柳相赠。

唐宋时期,国人皆爱花,每到春日,倾城赏花。于是一些达官贵人在自己的私人园圃举办赏花会。家里有适婚男女的借此机会相看,男女互相看对眼的,或者入了双方家长眼的,赏花会后就请媒说合。

到北宋时期,正式出现了“相亲”这一说法。宋人孟元老的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:“男方择日备酒礼诣女家,或借女圃,或湖舫内,两亲相见,谓之相亲,男以酒四杯,女则添备双杯,此礼取男强女弱之意。如新人中意,即以金簪插冠髻中。若不中意,则送彩缎二批,谓之‘压惊’,则姻事不谐矣”。

很明显,这记载的是有一定地位和钱财的家庭之间的相亲,一般老百姓做不到如此含蓄和奢侈。《金瓶梅》中第七回《薛媒婆说娶孟三儿 杨姑娘气骂张四舅》中写西门庆与孟玉楼相亲:到次日,西门庆打选衣帽齐整,袖着插戴,骑着匹白马,带着随从,和媒婆到孟玉楼家相亲。孟玉楼见了西门庆很满意,于是给他斟茶道万福。“吃了茶,西门庆便叫玳安用方盒呈上锦帕二方、宝钗一对、金戒指六个,放在托盘内送过去。”

明代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里《一窟鬼癞道人除怪》里写了穷书生相亲的故事。南宋绍兴十年,有个叫吴洪的穷秀才在杭州开了个小学堂谋生。邻居王媒婆给他做媒,约了个日子,带他到一个桥下酒店与女方相亲。女子坐在东阁里不好意思出来。吴秀才走到窗外,用舌尖舔破窗纸,相看女子,看到女子美若天仙,当即“插钗”下定,过了几天就娶了回家。

男女到家相看,明清时期还是主流。唐浩民写的《曾国藩传》,讲他给小女儿相亲的故事蛮有趣。曾国藩把看中的小伙子聂缉椝带到家里来,和他高谈阔论,又请他吃饭,饭后还请他为家人挑选衣料。老婆和小女儿躲在屏风后观察。看到小伙子长得不错,答对流畅有礼,吃饭不喝酒扎扎实实吃了三碗饭,身体很捧,挑衣料时又细心体贴。老婆女儿都很满意,就选定了这个女婿。

时光到了今天,男女双方互相到家相看也同样存在。先是男方到女方相亲,如果男女双方满意。接下来女方及女方的父母、亲友就去男方家相看,主要是考察男方的家庭条件。如果女方满意了,就可以进入“下定”了。这种相亲形式主要存在于农村。

实际今天相亲的套路很多,形式不一,但无论古今,祝福总是一样的:有情人终成眷属!


责编:周媛

  下载APP